当前位置: 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 心肌囊肿常识 >> 论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特点及其
作者:徐凯1,刘莉2
单位:1.医院急诊科;2.医院肿瘤科
摘要目的
观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与早发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的相关性。
方法
将医院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例MI患者纳入此次回顾性分析,以男性<55岁、女性<60岁为早发标准,将患者分别纳入早发MI组、非早发MI组,参照荷兰临床脂质网络(Dutchlipidclinicnetwork,DLCN)标准,计算两组患者FH患病率并比较FH患者、非FH患者的临床特点,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FH对早发MI的影响。
结果
例患者中,例为早发MI,其余例为非早发MI;共有例患者确诊FH,其中早发MI组例,非早发MI组32例,早发MI组FH患病率为8.67%,高于非早发MI组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低于非FH组,其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于非FH组;FH组男性比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低于非FH组,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于非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校正体质量指数、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后,FH是导致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非FH患者而言,FH患者早发MI风险上升20.倍(P<0.05)。
结论
FH是导致早发冠心病与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FH的早期诊断与强化调脂治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浓度大幅升高、多部位皮肤肌腱黄色瘤,FH已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且是引发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据报道,FH患者多于10~40岁即可出现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其原因与机体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代谢异常、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浓度大幅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瓣膜损伤有关[2]。目前世界范围内FH人群患病率约为1/~1/,据估测,全球FH患者数量可达1万,但多数国家FH诊断率不足1%,其原因与缺乏对FH所致冠心病风险的认识有关[3]。冠心病的中晚期症状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等,其中,新近研究显示,在MI的发生、发展中,遗传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4]。基于既往研究报道,本研究就MI伴或不伴FH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FH与早发MI的相关性,从而为FH的临床诊治与早发MI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急诊科年1月至年12月收治的例MI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患者纳入标准:(1)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MI发作,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2)首次MI发作,既往无心血管疾病发作史;(3)临床资料保存完整且FH诊断相关条件具备。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血液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系统性炎症疾病;(2)合并严重甲状腺、肝脏、肾脏功能异常;(3)合并恶性肿瘤。例患者中,男例,女例,年龄(56.99±15.25)岁,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例,糖尿病例;例患者合并冠心病家族史。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整理整理所有入组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并发症、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血脂检测结果、家族史、既往史等,其中,BMI、血脂检测结果均以入院时检测数据为准,血脂指标包括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以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将整理后的数据录入SPSS22.0数据库。
1.2.2分组方法按照患者年龄进行分组,参照文献标准[6],以男性<55岁、女性<60岁为早发标准,将该类患者纳入早发MI组,将男性≥55岁、女性≥60岁纳入非早发MI组。FH诊断参照荷兰临床脂质网络(Dutchlipidclinicnetwork,DLCN)标准[7](详见表1):DLCN评分>8分可确诊FH,6~8分为很可能FH,3~5分为可能FH,<3分为不可能FH。本研究将DLCN评分≥6分作为FH的诊断依据。
1.3分析方法
对比早发MI、非早发MI患者FH发病率,并对比早发MI、非早发MI患者,以及FH患者、非FH患者临床特点;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FH与早发MI的关联。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组结果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检出率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72.31±8.06)岁vs.(71.97±8.02)
例患者中,例为早发MI,其余例为非早发MI;共有例患者确诊FH,其中早发MI组例,非早发MI组32例,早发MI组FH患病率为8.67%,高于非早发MI组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P<0.05)。
2.2早发心肌梗死与非早发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
早发MI组年龄、HDL-C浓度低于非早发MI组;BMI及TC、LDL-C、TG浓度高于非早发MI组;男性比例、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于非早发MI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低于非早发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早发MI-FH组与非早发MI-FH组临床特点比较
早发MI-FH组与非早发MI-FH组临床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家族性高胆固醇组与非家族性高胆固醇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FH组年龄、BMI低于非FH组;TC、LDL-C、TG浓度高于非FH组;FH组男性比例、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低于非FH组,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于非F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以早发MI为因变量,在校正BMI、TC、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后,FH是导致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非FH患者而言,FH患者早发MI风险上升了20.倍(P<0.05),见表5。
3讨论
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H的发病与基因变异相关,目前发现的与该病相关的主要基因变异包括LDL受体基因变异、家族性载脂蛋白B缺陷、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基因变异等[7-8]。FH患者以血浆TC和LDL-C浓度升高为主要表现,据报道,典型的杂合子型FH患者血浆TC浓度是正常人群的2~3倍,而体内巨噬细胞对胆固醇的过量吞噬则是导致肌腱部位结节性肿胀,即肌腱黄色瘤的主要原因[9]。
除黄色瘤外,FH患者亦有着较高的冠心病发病风险,其原因与全身动脉胆固醇沉积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大量报道显示,男性杂合子FH患者30~40岁即可发生冠心病,而约有23%的患者可能在50岁前因冠心病死亡[10-11]。目前临床已阐明FH与冠心病的密切关联,但关于FH与早期MI的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就例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早期MI患者FH患病率达4.34%,明显高于非早期MI的0.52%,提示FH可能在早期MI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本研究结果示,与非早期MI患者相比,早期MI患者BMI及TC、LDL-C、TG浓度更高,HDL-C浓度较低,且男性比例、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较高,说明上述因素均有可能参与了早期MI的发生,其中,长期显著升高的LDL-C浓度已被证实与早期MI发生有关[12]。另有报道显示,FH患者即使接受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其调脂治疗仍难以取得理想效果[13],因此,除寻求更为有效的FH调脂策略外,重视FH的早期识别与诊断也尤为重要。
既往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杂合型FH发病率约为1:~1:,但仅有约1%的患者明确诊断,且FH患者规范治疗率不足5%[14-15]。因此,了解FH的临床特点,是指导临床早期诊治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过对比FH与非FH患者临床特征,发现FH好发于中年人群,伴明显血脂异常且以TC、LDL-C、TG浓度大幅升高为主,此外,既往有冠心病家族史的患者应高度重视FH筛查。这一研究结果与DLCN制定的FH诊断标准具有一致性。较基因检测而言,临床诊断具有经济性、简便性,应予以重视。
本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在校正BMI、TC、HDL-C等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现FH是导致早发M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指出,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达18.6%,其中1/4为高胆固醇血症,而高胆固醇血症已被证实与早发MI密切相关[16-17]。较高胆固醇血症而言,FH患者血脂异常更为明显且调脂难度更高;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较非FH患者而言,FH患者的早发MI风险上升了数十倍。该结果说明,重视FH患者的血脂调控是预防早发MI的重要环节。美国国家脂质协会指出,LDL-C每降低1mmol/L,患者5年内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可下降55%,而对于成人FH患者而言,其治疗原则为使LDL-C降低50%以上[18]。鉴于单纯他汀类药物对FH患者的调脂效果有限,可考虑他汀类药物与其他降脂药物如胆汁酸螯合剂合用,以提高血脂调控效果,降低患者早期MI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FH患者存在明显血脂代谢异常且有着更高的早期MI发生风险,鉴于FH漏诊率高、规范化治疗率低的现状,全面掌握FH的临床特点,寻求合理有效的FH治疗方案,对于提高FH患者调脂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患者早期MI发生风险意义重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