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

一、心脏和大血管的正常解剖

1.后前位:

右缘:上腔静脉、升主动脉、右心房、深吸气可见下腔静脉影

左缘:主动脉结(主动脉弓降部)、肺动脉影(心腰)、左心房和左心室

相反搏动点:心影左缘中段和下段的交界部,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标志。

2.左侧位:

后缘:左心房、左心室、下腔静脉

前缘:升主动脉、肺动脉、右心室

3.右前侧位:

前缘:升主动脉、肺动脉、右心室和左心室下端

后缘:左心房、右心房

心前间隙、心后间隙

食管钡餐检查的压迹: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

4.左前斜位:

前缘:右心房、右心室

后缘:左心房、左心室

5.心脏大小:心胸比=0.5(小儿较大,可达0.55)

胸廓最大横径=右膈顶平面两侧肋骨内缘之间的距离

6.肺纹理:下肺多于上肺

侧位上肺门影:右肺A、V---支气管---左肺A

7.MRI:心脏和大血管内腔为低密度、心肌中密度、脂肪高密度

二、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1.位置异常:移位与异位

镜像右位心不一定有先心病;左旋心、右旋心多伴有先心病;异位时心房位置与主支气管位置一致,当两侧支气管对称,为双侧右心房或左心房,称心房异构。

2.大小异常:心胸比例0.5,每增加0.05,分级高一级

(1)左心室增大:心尖左下移位,相反搏动点上移

(2)右心室增大:右缘下段向右膨隆,凸出点偏低,心尖上翘,相反搏动点下移

(3)左心房增大:心影中央密度增深、心左缘四弓,心右缘双边缘,左主支气管抬高

(4)右心房增大:右缘下段向右膨隆,凸出点偏高

3.肺血增加与减少

(1)减少:纹理变细、稀疏、肺门影缩小,肺野透亮度增加

(2)增加:

肺A扩张的最简单方法是与主A直径做比较

4.主A扩张:主动脉结影扩大,上升到胸锁关节水平

右位主动脉弓:主动脉结影在气管右侧

上腔静脉影扩张:右上纵膈增宽并向上延伸

三、心脏大血管疾病

1.二尖瓣狭窄

表现:梨形心、左心房、右心室扩大、肺动脉段凸出、主动脉结和左心室大小不变、肺淤血,晚期有肺水肿和肺淤血、肺动脉高压表现、瓣叶可钙化

CT见二尖瓣增厚、血栓、瓣叶开放受限

2.二尖瓣关闭不全

表现:心影增大,心胸比例0.5,反流中度以上可见左心房、室扩大、肺淤血

CT见二尖瓣增厚、瓣叶对合不良

心血管造影可见房室返流

3.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分为原发孔和继发孔,继发孔以中央型多见,血液左向右分流---右心增大明显---肺A血流增加

表现:梨形心、右心房、室增大、肺A凸出、左心房室正常,主A结影缩小,肺充血

USG、CT、MRI可见房间隔连续性中断,心血管造影可见左向右分流

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4.法洛四联症=右心室肥大、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

表现:中度:心脏不大、肺动脉段平直、肺血减少;重度:心脏增大,靴型心,肺动脉凹陷、心尖上翘、肺血明显减少但纹理紊乱(侧支循环形成),可有右位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增宽

临床表现:喜蹲距,胸骨左缘2~4肋间有收缩期杂音,震颤

5.心包疾病

缩窄性心包炎:心影正常或轻度增大、心缘僵硬,心脏搏动消失、分界不清、上腔静脉影增宽,特征:心包钙化(蛋壳状、带斑片状)

心包积液:ml时可见心影增大、烧瓶心,各段分界不清、心脏搏动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上腔静脉影增宽、主A影缩短,可见弧形低密度心包下脂肪层内移

USG可见液性暗区、CT值:漏出液渗出液和血液、见心包钙化

儿科学

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PS由II肺泡上皮细胞分泌并合成,18~20周开始合成,35~36周高峰(主要是卵磷脂、磷脂酰甘油),卵磷脂/鞘磷脂可以胎肺成熟度,表面活性蛋白和磷脂结合可以增强作用。

1.早产2.糖尿病母亲婴儿:胰岛素可以抑制GC对PS的促进作用3.择期剖宫产儿:缺少宫缩,GC和儿茶酚胺反应弱4.窒息缺氧

PS减少,肺泡萎缩,顺应性降低---缺氧---代酸和呼酸---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渗出加重RDS

呼吸急促,特点为呼气呻吟。肺循环改善后,可以出现动脉导管开放,左向右分流,导致肺血增加,肺水肿、心衰。1~2天内病情最重,病死率高。

血气分析、肺成熟度判定、平片(毛玻璃样、支气管充气征、白肺)、超声检查(PDA)

湿肺(自限性、叶间积液)、B组链球菌肺炎(宫内感染、抗生素治疗有效)、膈疝(阵发性呼吸急促及青紫,胸部有肠鸣音、平片可见充气肠曲和胃泡)

保证换气正常

1.保温、监护、补液(第一天:70~80ml/kg)、抗生素

2.氧疗:

CPAP:保证压力6cmH2O,但8~10cmH2O

CMV为机械通气,有一定适应症(比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多降或升10mmHg)

3.PS替代

4.关闭动脉导管:吲哚美辛(静脉)、布洛芬(静脉或口服)、手术

限制液体量、利尿剂、保证氧合、输血、机械通气(减少左向右分流)

二、新生儿败血症

葡球菌多见、其次大肠埃希菌

细菌+新生儿免疫系统缺陷

(1)非特异性免疫低下:屏障差、淋巴结发育不全、补体含量低、中性粒细胞功能低下、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2)IgG与母体有关、IgM、IgA低(革兰氏阴性易感)、T细胞功能低下

早发(7d,G-,暴发起病、导致死亡原因,垂直传播);晚发(7d,G+,死亡率低,水平传播)

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合并症、反应差、发烧

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

PCT特异性和敏感性比CRP强,白介素6出现比CRP早,控制感染后24h下降

早用药、静脉用、疗程足(10~14d)、注意副作用、清除局部感染灶

三、新生儿窒息

1.孕母疾病2、胎盘因素3、脐带因素4、胎儿因素5、分娩因素

呼吸改变:(1)原发性呼吸暂停:代偿期,血压稍高伴发绀

(2)继发性:出现几次喘息样叹息后呼吸停止,失代偿,肌张力降低、血压降低

血液生化代谢改变:血糖先升高再降低、代谢性酸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低钠钙血症:心钠肽和ADH分泌异常,稀释性低血钠,钙离子通道开放,钙内流

代谢酸中毒,PH7;Apgar评分0~3分,持续5min

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是复苏评估指标

清理呼吸道时先清理口腔再鼻腔

正压通气(40~60次/min)胸外按压(胸骨体下1/3,频率90次/min)不推荐用碳酸氢钠

四、HIE

1.脑血流改变:急性完全性:活跃区受损(基底节、丘脑),大脑白质未受损

慢性不完全性:血管代偿,活跃区未受损,大脑白质受损

2.脑血管自主功能调节:缺血缺氧使自主功能调节障碍,灌注量随血压变化

3.代谢改变:钠钾泵失常,脑水肿;钙超载;自由基反应;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

足月儿:病变在脑灰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和脑室内出血,主要是白质病变

p表格

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发生在24h内,惊厥多见。

病变在脑干者,有脑干症状,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

1.支持疗法:通气、脑灌注、可用升压药,控制血糖

2.控制惊厥:苯巴比妥,可加用安定

3.脑水肿:利尿剂,甘露醇

4.亚低温治疗,生后6h内,持续72h

不用GC

五、新生儿颅内出血

1.早产(毛细血管不成熟+脑循环的调节功能较弱,灌注压与血压相同+特殊的毛细血管走形,增加静脉压+纤维溶解蛋白活性增加+对缺氧敏感,易破裂)2.缺血缺氧3.损伤性4.其他

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由损伤或窒息所致,可发生血凝块阻塞导水管,出血性脑积水

2.脑实质出血:足月儿,症状差异大,可出现脑穿通性囊肿,下肢障碍多见

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好,48h出现惊厥、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4.硬膜下出血:产伤,24h出现惊厥

5.小脑出血:出现脑干压迫症状

避免搬动、止血、降颅内压、脑积水(乙酰唑胺、引流)

内科学

一、心律失常

(一)窦性

1.窦性心律过速

逐渐开始逐渐停止,治疗主要除去诱发因素,必要时可用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伊伐布雷定(抑制If)

2.窦性心动过缓

常同时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必要时可用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

3.窦性停搏

不代偿间歇,会出现逸搏,窦性停搏超过3s且无逸搏发生,会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

4.窦房传导阻滞

莫氏I型:出现文氏阻滞,pp间期短于基本pp间期两倍

莫氏II型:出现文氏阻滞,pp间期等于基本pp间期两倍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共存、慢快(房速、房颤、房扑)综合征

慢快综合征单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加重心动过缓,需起搏治疗

(二)房性

1.房性早搏

p波提前发生,是p’波;PRms;QRS波正常;不完全代偿间歇

无需治疗,房室结具有中断传导作用,必要时用用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Ic类、III类

2.房速

房率(~次/min),p’波,p波之间等电线存在,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房率加快可有二度房室阻滞(2:1常见)

多源性:有3种及以上p波,PR间期不同,房率(~次/min),心室率不规则

治疗:利多卡因、胺碘酮、β阻滞剂;控制心室率可用:β阻滞剂、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

3.房扑

房率(~次/min)、F波、等电线消失、以2:1或4:1交替下传

体格检查:快速颈静脉搏动

治疗:(1)抗凝治疗--华法林

(2)复率: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胺碘酮、洋地黄、电复律

Ia、I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4.房颤

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短绌脉、心律绝对不齐,合并血栓风险较大

特发性(孤立性房颤)无结构性心脏病的中青年

房率(~次/min)、f波、等电线消失

心室律变规则的原因:(1)恢复窦律(2)变为房扑(3)变为房速(4)发生室速或交界处心动过速

洋地黄中毒:房颤并发室速或交界处心动过速或完全阻滞

治疗:(1)抗凝治疗--华法林,使INR维持在2.0~3.0

(2)复率:胺碘酮、电复律,导管消融

Ia、Ic类的抗心律失常药会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3)控制心室率:β阻滞剂、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

无症状的房颤且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心室率次/min

症状明显或者心动过速心肌病患者,心室率80次/min且中等运动后心室率次/min

(三)室性

1.室性早搏

QRS波提前,ms,宽大畸形;ST与T波与QRS相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β阻滞剂、普罗帕酮、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

有器质性心脏病:β阻滞剂、胺碘酮、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

心肌缺血或梗死合并室性早搏:β阻滞剂

不用Ia,Ic类

2.室速

常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3个及以上室性早搏,心室率(~次/min)、节律规则或不规则、室性融合波、心室夺获、房室分离

HV:希氏束和心室波之间的间期。室上速HV=窦性心律的HV,室速窦性心律的HV或为负值

治疗:(1)复率:利多卡因、胺碘酮、β阻滞剂、电复律

(2)预防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速首选冠脉血运重建

3.室扑和室颤:电复律

(四)房室传导阻滞

正常人可以有一度、二度I型

Adams-Stokes综合征:因心室率过慢导致脑缺血,病人出现暂时性意识丧失甚至抽搐

III度出现房室分离,二度I型第一心音减弱而二度II型第一心音恒定

常见的二度I型传导比例为3:2、5:4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阻滞中,连续2个或2个以上的P波不能下传心室者

治疗:起搏治疗,阿托品可以用于房室结阻滞,异丙肾上腺素可以用于所有阻

(五)预激综合征

PR间期短于ms,QRS波异常,有δ波,ST-T方向与QRS相反

治疗:顺向型房室折返心动过速:维拉帕米、腺苷

合并房扑、房颤用胺碘酮

二、心肌疾病

异质性心脏病,常表现为心室肥厚和扩张

1.扩张性心肌病(混合性心肌病)

收缩功能障碍,以病毒感染多见,嗜酒为我国常见病因

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常有附壁血栓,冠脉和瓣膜没有病变

活动后呼吸困难和活动耐量下降---左心衰--右心衰

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有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QRS波增宽提示预后不良,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室壁运动减弱,心肌收缩力下降;血清学脑钠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升高

排除引起左心扩大、收缩功能减弱的其他疾病

病因治疗、药物治疗(ACEI、ARB、β阻滞剂、螺内酯、血管扩张药、伊伐布雷定、利尿剂、洋地黄、ARNI)、抗凝治疗、起搏器

2.肥厚性心肌病(遗传性)

左心室收缩快速血流通过流出道,产生负压,引起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加重梗阻

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最常出现房颤,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

胸骨左缘第3~4肋间(主动脉听诊区)有喷射样杂音,增强心肌收缩力或降低后阻力可以增强杂音;降低心肌收缩力或增加后阻力可以减弱杂音。

有病理性Q波,超声心电图为主要诊断手段,心室肥厚不对称,室间隔厚度15mm

排除其他左心室负荷增加的疾病,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0mmHg为梗阻性

β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心衰用药、房颤用药、手术、起搏治疗

3.心肌炎

病毒感染多见(柯萨奇病毒B、脊髓灰质炎、细小病毒B-19、人疱疹病毒-6、Echo病毒)

1~3w感染前驱症状、心律失常以及胃肠道症状

心率增快且与体温不相称

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ST-T倒置、心肌酶异常

不用GC、支持治疗

以上就是第4周的总结资料,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文案:肖子瑄

排版:吴添庆

初审:朱冠理

审核:陈秋敏

审核发布:丁小球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ys/116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