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青岛)为青岛市首家国家级医院,是山东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十二五”期间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医院于年12月26日开诊。医院(青岛)位于青岛市合肥路号。一期项目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设置床位张。医院二期项目占地50亩,建筑面积地上20万平方米,地下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张,计划3年时间建成。二期项目运营后,医院(青岛)的总床位数将达到张,停车位数将达到个。

医院心内科创立于年,经过半个多世纪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和学术风格的专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我国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它是山东省第一个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国家卫生部博士后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心血管中心主任张运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和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心血管中心常务副主任葛志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部级突贡专家,欧洲心衰学会会员,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心衰学组全国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邀评审专家、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会员、世界高血压联盟盟员。青岛院区心内科拥有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15人。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医院济南院区的20余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省内外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长期轮流来青岛院区门诊坐诊和病房查房。心内科下设门诊、病房、心脏监护室、超声心动图会诊中心、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心电图室、动态血压监测室等部门。齐鲁心内科成立以来,扎实、勤奋工作,全心全意为岛城人民服务,将国内外最领先的技术引入岛城,为岛城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心内科顺利完成青岛地区首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年5月22日由我院心内科副主任由倍安教授带领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团队顺利完成了青岛地区首例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运用该方法可以准确掌握血管壁的斑块形态,大小,性质,血管腔的面积以及血管的狭窄程度,在冠心病的介入性诊疗中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目前在医院济南院区常规开展血管内超声技术,而在青岛地区这一技术尚处于空白,随着医院青岛院区的开诊,这一技术也进入青岛,使岛城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国际领先的尖端技术。

该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反复胸闷发作,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性改变,血心肌酶明显升高,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临界病变,但是该处病变是否会引起心肌缺血较难判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该处病变斑块负荷73%,管腔面积仅2.0平方毫米。通常认为斑块负荷大于70%,管腔面积小于4.0平方毫米会引起明显缺血症状,具有支架植入的指征。因此在患者的前降支狭窄处植入支架1枚,并于支架植入后再次行IVUS检查,显示支架贴壁良好,管腔面积明显扩大。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胸闷明显减轻。

2.心内科完成青岛地区首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年7月3日由我院心内科副主任由倍安教授带领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团队成功完成了青岛地区首例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因室间隔肥厚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该病常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该病通常首选药物治疗,但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则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研究证实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前者需要心外科行开胸手术,后者为微创方法,无需开胸,患者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该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因反复发作性胸闷、胸痛10余年入院。患者曾医院住院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差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致使患者及家属痛苦不堪。患者来我院后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术前心脏超声示室间隔基底段厚度为23mm,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mmHg,平均压差67mmHg,胸骨左缘及心尖部可闻及3-4/6级收缩期杂音。术后4天复查超声示室间隔基底段厚度降至20mm,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差降至51mmHg,平均压差降至23mmHg,收缩期杂音明显减弱为1/6级。随着消融室间隔心肌的吸收重塑,远期各项指标可进一步得到改善。患者完成行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后,不适症状明显缓解,且各项辅助检查指标均显著改善,患者及家属均十分欣喜、对我院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在年由英国医师Sigwart首先报道,其对临床上有严重症状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使用无水酒精注入供应室间隔心肌组织的间隔支动脉血管,造成人为的“间隔心肌梗死”,缓解了左室流出道梗阻,经过6个月到1年的随访,患者的心功能好转,临床症状缓解,与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室间隔所获效果一致。这一技术于年引入中国,但因手术难度大,国医院较少。医院在山东省内率先开展了此项技术,随着医院青岛院区的开业,我院心内科将这一技术引入青岛,提升了青岛地区的医疗技术水平。

3.心内科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首诊青岛地区先天性巨大左心耳瘤一例

年9月17日,心内科副主任姚桂华教授带领的超声心动图会诊中心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首诊青岛地区先天性巨大左心耳瘤一例。患者因外院诊断为包裹性心包积液或心包囊肿来我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临床上十分罕见的先天性巨大左心耳瘤。TEE技术是将超声心动图技术与内镜技术相结合,可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毗邻关系,尤其对于心房/心耳血栓、心脏占位性病变、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4.我院心内科完成青岛地区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

年11月22日,由我院心内科副主任由倍安教授带领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团队完成了青岛地区首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旋磨术。患者为老年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于1周前开通急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但其粗大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仍有90%以上的残余狭窄,且为严重钙化病变,球囊难以通过及充分扩张,传统方法不仅风险大,而且即刻、远期效果均不理想。由倍安教授带领团队经过认真的分析及讨论,决定采用国内领先的冠状动脉旋磨技术,经过桡动脉途径采用精密的旋磨设备打通钙化病变,于血管狭窄处成功植入支架,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

5.我院心内科成立青岛地区首家心脏远程监护中心

医院于年成立了亚洲首家基于移动GPRS网络传输心电图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医院(青岛)开业后,将济南中心院区心脏远程移动监护技术引入青岛地区,成为青岛首家心脏远程监护中心。

心脏远程移医院的心脏远程监护中心和患者随身携带的心脏监护仪(心安宝)组成。心电监护仪具有实时分析、循环记录存储、发送监测数据和接收医嘱信息的功能。只要有移动GPRS网络覆盖的地方,患者都可以通过心脏监护仪把心电监医院,医生及时做出分析诊断。

据医院青岛院区心脏远程监护中心霍秀月医生介绍,监护仪应用人群比较广泛,主要针对心律失常、心律缺血、重症转运、手术监护(如心脏病人进行拔牙手术)以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同时,这项监护技术减少了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头疼、胸闷等症状,去医院检查时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的现象。此外,与一般holter有监控时间限制不同,不管患者佩戴多长时间,监护仪都是进行循环记录。

就诊的患者,根据医师指导进行监护仪的佩戴,佩戴之前进行信息登记,登记信息包括名字、年龄、病史、家庭住址、第一联系人的电话、病房电话等。如果患者身体发生不适,可立即佩戴心脏监护仪,心电图会即时存储到心脏监护仪并自动上传(也可按“发送”按钮手动上传)给医院监护中心,监护中心的医师们如果发现心电图异常现象,会通过电话、短信、监护仪等方式通知住院患者医师或院外病患家属。

统计显示,自医院(青岛)开业近一年来,心脏远程监护共监测病例近人次。通过心脏远程监护所发现危重病例并及时通知患者、家属、门诊及病房医生实施救治的共有约例。

6.我院心内科完成青岛地区首例单腔兼容MRI起搏器植入术

房颤是发生脑卒中最大的危险因素,老年房颤发生卒中的比例尤其高,70-80岁的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比例是10%,而大于80岁的可高达23%以上。一旦怀疑卒中,磁共振(MRI)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同时,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因房颤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也日益争多,已往的植入起搏器患者大多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但是现在永久性房颤患者植入单腔起搏器就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历史已被改写,年2月14日,国内完成了首例可以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安全使用的单腔起搏系统EstallaSRProMRI起搏器,年3月13日,由医院青岛院区心内科由倍安主任医师、王守东主治医师等组成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团队顺利完成了青岛地区首例单腔兼容MRI的起搏器术。

患者有脑血管病病史,24h动态心电图显示患者持续性房颤伴长间歇性缓慢心率需植入心脏起搏器。因合并脑血管病,因此磁共振检查对该患者十分重要,故单腔兼容MRI起搏器为该患者的第一选择,该患者最终植入BIOTRONIK公司生产的全球首款可以单腔兼容MRI起搏器,一旦今后需要进行头颅等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则再无需顾虑。据国内外研究显示,约20%的起搏器植入患者因伴有永久性房颤需植入单腔起搏器,这类患者都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因此单腔兼容MRI的起搏器将造福大量的该类需植入起搏器的房颤患者。

7.我院心内科完成青岛地区首例双腔兼容MRI起搏器植入术

年4月24日,青岛地区首台可以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中安全使用的AdvisaMRISureScan双腔起搏器和导线系统,由医院青岛院区心内科由倍安主任医师、王守东主治医师等组成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团队成功植入到一位患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男性患者体内。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植入永久起搏器能彻底解决缓慢型心律失常。虽然各种先进的起搏器层出不穷,但均有一“软肋”,即只能接受CT检查,而不能耐受核磁共振(MRI)的检查。传统的心脏起搏器与核磁共振成像扫描设备之间相互影响,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心脏穿孔。据国外研究显示,约50%至75%的起搏器植入患者以后可能需要核磁共振扫描检查。这一兼容MRI的起搏系统的发明是起搏疗法新的里程碑,将造福大量的起搏器患者。

AdvisaMRISureScan起搏器通过硬件上的改良,尽量减少通过导线、起搏器的连接点所传送的能量。由于核磁共振扫描设备可能会使传统的起搏器误读核磁共振所产生的噪音,并且还有可能会导致起搏治疗的停止或不必要的发放,新的起搏器中增加了全新的SureScan功能。在核磁共振扫描前如果开启该功能,SureScan会暂时修改起搏器的数据收集和监控程序,但可以提供必要的异步的起搏功能。该设备还包括了X射线下可视的标志,其使用的是核磁共振领域的通用术语,表明该医疗设备可以用于核磁共振扫描。同时,此款新型起搏器保留了诸如心衰预警、最小化右室起搏、室速监测、房颤干预等有益于术后患者管理的先进功能,将使部分心脏病患者从这一先进的疗法中受益。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wh/13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