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 心肌囊肿预防 >> 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ICM)属于冠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或晚期阶段,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产生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临床综合征。
英文名称:ischemiccardiomyopathy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吸烟等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肥胖或超重、缺乏体力活动、A型性格以及冠心病的家族史也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ICM患者,尤其是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往往有多支冠状动脉发生显著性粥样硬化性狭窄。
2、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堵塞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血栓急性形成,血栓局部的斑块约3/4有破溃及(或)出血。部分患者血栓可溶解再通,也有少数患者发生血栓机化,造成血管腔持续性的狭窄或闭塞。
3、血管炎
多种风湿性疾病可以累积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炎,经反复炎性活动、修复机化可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导致心肌缺血。
4、其他
能引起慢性心肌缺血的因素还有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X综合征)以及冠状动脉结构异常。冠状动脉痉挛,尤其是在有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广泛的血管常常表现为舒张反应迟缓,可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导致心肌缺血加重。
临床表现
1、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
该病患者占心肌病的绝大部分。常见于中、老年人,以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5~7:1。
(1)心绞痛
是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2)心力衰竭
往往是缺血性心肌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表现,早期进展缓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进展迅速。
(3)心律失常
长期、慢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以及局灶性或弥漫性纤维化直至瘢痕形成,导致心肌电活动障碍,包括冲动的形成、发放及传导均可产生异常。
(4)血栓和栓塞
心脏腔室内形成血栓和栓塞的病例多见于:心脏腔室明显扩大者;心房颤动而未抗凝治疗者;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者。
2、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
尽管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表现类似于扩张性心肌病,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却主要以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为主,而心肌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类似于限制性心肌病的症状和体征,故被称为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或者硬心综合征。
检查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心室核素造影,心导管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常有多支血管病变狭窄在70%以上)。
诊断
1、有明确冠心病史,至少有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有Q波或无Q波心肌梗死;
2、心脏明显扩大;
3、心功能不全征象和(或)实验室依据;2个否定条件为:
(1)排除冠心病的某些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心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不全所致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除外其他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和心衰。
治疗措施
1、减轻或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
(1)降低血压
控制舒张期或收缩期血压升高,降低左心室射血阻力,可以预防心力衰竭的恶化,阻止左心室功能的进行性损害。
(2)降低血清胆固醇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下降直接与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幅度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对血清总胆固醇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者,应通过合理膳食进行防治,必要时合并应用调脂药物。应多吃含蛋白质丰富、胆固醇少的食物,如瘦肉、鱼(带鱼除外)、虾、豆类及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带鱼、未去皮的鸡肉以及肥肉。经膳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无效者可考虑降脂药物治疗。
(3)治疗糖尿病
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控制或减轻体重
肥胖与超重和血浆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VLDL、血浆胰岛素、葡萄糖水平和血压之间呈正相关;与HDL水平呈负相关。可以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运动量来达到目标。
(5)戒烟
研究表明吸烟为冠心病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如与其他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则起协同作用。可以影响体内的凝血机制促使心肌缺氧以及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冠心病患者戒烟非常重要。
2、改善心肌缺血
对于有心绞痛发作或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而血压无明显降低者,可考虑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心肌缺血。
3、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肌病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应重点纠正呼吸困难、外周水肿和防治原发病,防止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改善活动耐受性,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1)一般治疗
应给予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少食多餐,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恢复。有明显劳力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间断吸氧,并给予镇静药物。
(2)水、电解质紊乱
应掌握好适应证,避免滥用利尿药,尤其是快速强效利尿药,以免发生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或休克等严重后果。在应用利尿药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血压、液体出入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以及肾功能等变化。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能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得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生成减少,可使周围动脉扩张,对静脉亦有扩张作用,使外周阻力降低,钠、水潴留减少,从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心排血量增加。
(4)洋地黄以及其他正性肌力药物
(5)β-受体阻滞药
对于心力衰竭经洋地黄控制不理想有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者,均可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故β-受体阻滞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至有效剂量。
4、限制型缺血性心肌病的处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缺血引起的纤维化和灶性瘢痕,表现为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故要着重应用改善舒张功能的药物,以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钙通道拮抗药为主进行治疗。该类型患者不宜使用洋地黄和拟交感胺类正性肌力药物。
5、并发症的防治
(1)心律失常
在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中,各种心律失常非常常见,心律失常会加重原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应注意防治。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考虑到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的负性肌力作用可影响心脏功能。
(2)血栓与栓塞
有心腔扩张并伴心房纤颤者,特别是过去有血栓栓塞病史者,易发生附壁血栓以及其他脏器的栓塞。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防止血栓栓塞。
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冠状动脉介入术是对病变血管进行血运重建,使目标血管血流恢复正常,从而改善心肌血供、缓解症状。
7、心脏移植。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保医院北京哪里有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