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CPR)患者的存活率极低,心肌功能障碍是复苏后早期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减轻复苏患者心肌损伤、改善和提高复苏患者的预后是重点。胺碘酮是临床一线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多种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磷酸肌酸钠是临床上常用的保护心肌的药物之一。本文采用窒息法建立CPR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胺碘酮、磷酸肌酸钠以及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干预,观察复苏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病理学变化,研究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对CPR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及分组

选取健康日本长耳白兔40只,体质量2.0-2.5kg,雌雄不限,许可证号:SCXK(苏)-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生理盐水组),C组(胺碘酮组),D组(磷酸肌酸钠组),E组(胺碘酮联合磷酸肌酸钠组),每组8只术前12h禁食,自由饮水。

1.2动物模型

采用窒息法制作兔CPR模型。实验参数设计及记录参照复苏研究的Utstein模式。建立兔耳缘静脉通路,10%水合氯醛(3mL/kg)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进行麻醉,麻醉后持续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维持静脉通路(6滴/min)将兔仰卧固定于兔台,接心电导联,监测心电情况。剪去颈部兔毛,消毒后作颈正中切口,暴露气管。分离右颈动脉,置入预充U/mL肝素的动脉导管,接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监测动脉压。同法行左股动脉置管,用于采集动脉血A组仅进行上述操作,其他各组监测生命体征平稳10min后,于呼气末夹闭气管。夹闭7min后开放气道,气管切开并插管,接动物呼吸机(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辅助通气(呼吸参数:呼吸频率40次/min,潮气量15mL/kg,吸呼比1:1,吸入%氧气);同时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次/min,按压深度为兔胸廓前后径的1/3;同时经耳缘静脉推注肾上腺素0.02mL/kg(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批号202),观察心电情况,每5min可重复1次,累计不超过3次。一旦ROSC后即停止胸外按压,B组、C组、D组和E组根据所在组别分别于ROSC后即刻,经耳缘静脉推注生理盐水1mL、等容量的胺碘酮5mg/kg(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A)、等容量的磷酸肌酸钠mg/kg(海口奇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01)、等容量的胺碘酮5mg/kg+磷酸肌酸钠mg/kg。CPR后30min由吸入%氧气改为吸入空气,CPR后2h停止辅助通气,恢复自主呼吸。CPR后6h用麻醉药过量法处死动物。

心脏骤停的判定标准为平均动脉压(MAP)低于30mmHg,心电出现室颤、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搏,动物皮肤轴膜紫绀。CPR后出现自主心律,心率(HR)超过40次/min,MAP维持在60mmHg以上并超过5min,判定为ROSC。CPR持续30min未达到ROSC标准即为复苏失败,放弃复苏。

1.3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3.1血流动力学应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连续监测HR、MAP,分别于窒息前(T1)、CPR后15min(T2)、30min(T3)、60min(T4)、90min(T5)和min(T6)记录HR和MAP。

1.3.2血液标本分别于T1、T4、T6及CPR后min(T7)时间点抽取股动脉血液2mL,4℃离心(r/min)10min,取上清液标记后于-20℃冰箱保存,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

1.3.3心肌病理组织标本将心室肌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脱蜡、HE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重复检测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每组多个时间点的多重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多重比较的LSD法;每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选用LSD法。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一般线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复苏情况

B组、C组、D组和E组兔窒息后均出现电机械分离,C组和E组各1只兔复苏失败,复苏总成功率为93.75%,各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内死亡2只,B组和D组各1只,各组复苏后6h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机剔除1只兔,C组和E组各剔除1只复苏失败的兔,B组和D组各剔除1只复苏后6h内死亡的兔,以下数据按照每组7只动物进行统计学分析。B组、C组、D组和E组兔窒息至心脏骤停的时间和ROS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血流动力学变化

各时间点A组兔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间点,5组兔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间点B组、C组、D组和E组HR、MAP显著降低,与T1时间点和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6各时间点,5组兔的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2.3CK、CK-MB含量变化T1,5组兔血浆CK、CK-M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B组、C组、D组和E组兔CPR后各时间点血浆CK、CK-MB含量均高于A组(P0.05);其中B组兔血浆CK、CK-MB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D组,C组和D组又显著高于E组(P均0.05);而C组和D组兔血浆CK、CK-M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A组兔血浆CK、CK-MB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和E组兔血浆CK、CK-MB含量随复苏后时间逐渐增加(T1T4T6T7),与复苏后时间具有正相关性(P0.05),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7。

2.4病理学变化

A组心肌细胞排列整齐,无空泡变性;B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皱缩,肌丝断裂,较多空泡变性,血管充血,部分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C组心肌细胞排列不乱,部分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细胞核缺失,可见少数水肿心肌细胞;D组心肌细胞皱缩,部分空泡变性;E组心肌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心肌细胞水肿,少数细胞空泡变性(见彩色插页图1-5)。

讨论

CPR后,ROSC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死因多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肺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是与心脏骤停及复苏相关的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骤停导致机体严重缺血、缺氧,ROSC后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损伤机制主要为自由基及炎症的参与、钙离子超载、线粒体和内皮损伤等。

目前,在治疗CPR的药物中肾上腺素是公认的药物之一,该药对α、β受体几乎具有相同的兴奋作用,α受体兴奋使外周血管收缩,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兴奋β受体可提高HR,心肌收缩力增加,其对α受体的兴奋作用是心脏复跳的关键。胺碘酮抑制了磷脂酶,减少膜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阻滞了钙通道,从而保护线粒体,促进心肌能量代谢。磷酸肌酸是肌酸贮存高能磷酸键的形式,是一种极易被心肌细胞利用的能量形式。研究证明,磷酸肌酸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直接供能,特别在心肌缺血时这种穿透性更强。磷酸肌酸还可抑制5’-核苷酸酶,阻止腺苷二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昔酸的降解,从而减弱了腺昔二磷酸对磷酸核糖焦磷酸酶的抑制,增加嘌呤核苷酸合成,保护细胞内剩余的核苷酸池,为三磷酸腺苷的合成提供物质基础。磷酸肌酸可以调节磷脂分子的稳定性来减轻心肌的过氧化损害,减少再灌注时生成的氧自由基。

本实验采用窒息法制作CPR模型,32只兔窒息后均出现电机械分离,无一例室颤发生,表明窒息法制作缓慢型心脏骤停模型稳定。本实验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表明,A组兔HR、MAP平稳,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B组、C组、D组和E组兔HR、MAP均降低,显著低于Tl时及A组兔,T3至T6时间点HR、MAP渐回升至复苏前水平,B组、C组、D组和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胺碘酮及磷酸肌酸钠对CPR后HR、MAP无明显作用。

CK、CK-MB是临床上常用的评判心肌损伤程度的检测指标。其中,CK-MB与心脏有较高的特异性,本实验选取4个时间点连续动态监测和对比血浆CK、CK-MB含量,结果显示B组在复苏lh后出现血浆CK、CK-MB含量增高,并且随着时间点的推移呈逐步加重趋势,提示心肌受损,释放心肌酶,并且逐渐加重,其机制可能与心肌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本实验结果显示,B组、C组、D组和E组兔在CPR后出现血浆CK、CK-MB含量增高,并且随着时间逐渐上升,提示心肌受损并且逐渐加重,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其中,C组和D组兔血浆的CK、CK-MB含量明显低于B组,表明胺碘酮、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有保护作用,E组又较C组和D组低,提示两药联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好于单用一种药物。

光镜显示B组心肌损伤最严重,C组、D组较B组心肌损伤减轻,E组心肌损伤较C组、D组减轻,进一步证实了胺碘酮和磷酸肌酸钠对CPR后心肌的保护作用0此外,血浆CK、CK-MB含量升高程度与病理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证实,给予胺碘酮和磷酸肌酸钠后可以减轻CPR后心肌损伤,对CPR后心肌功能损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医联代言人打造计划进行中,我们正在寻找最有想法的你,有创作意愿请勾搭狂野运营:liudongyan

medlinker.







































白癜风患者生命的灯塔
白癜风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ys/10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