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 心肌囊肿常识 >> 警惕腹痛型心肌梗塞附1例诊治体会
患者廖某,男性,69岁,因腹痛、呕吐5小时于年2月16日2时入院,
入院后按消化性溃疡处理,给予PPI制酸及护胃粘膜治疗未奏效,腹痛持续。给予立位腹部平片未见异常,排除胃肠穿孔及胃肠梗阻。
胸部平片示两肺散在炎症。
全腹部CT示左肾小结石,肝右叶小囊肿,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心包少量积液。结合腹部彩超、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正常,排除急性胰腺炎。
消化彩超示肝右叶实性低回声团,胆胰脾未接异常。
心脏彩超示轻度主动脉瓣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血常规示
第一次查心梗三项未见异常。
继续查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及羟丁酸脱氢酶轻度升高,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正常。
请普外科会诊
于年2月16日13时转入消化内科
转入消化内科后腹痛无缓解,仔细询问病史,无法排除心源性腹痛,故继续查心梗三项发现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肌钙蛋白I升高。
发现肌钙蛋白升高,故单查肌钙蛋白定量明显升高
再复查心肌酶谱均明显升高。
半小时后再查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持续升高。
急查心电图示侧壁前壁异常Q波伴S-T段抬高,考虑急性冠状动脉梗塞
急请心血管内科会诊考虑冠状动脉左主干闭塞。
至此,患者年2月16日2时入院,到确诊时为年2月16日15时,历时15个小时,明确诊断为腹痛型心肌梗塞,医院行冠状动脉溶栓及支架植入术。
文献复习及体会:
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梗,称之为腹痛型心肌梗死。腹痛型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以老年人较为多见;除表现为急性腹痛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常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胆囊炎、胃肠穿孔等,导致延误治疗,甚至死亡。
为了避免腹痛型心梗的误漏诊以及延误治疗,须牢记对于任何部位的急性腹痛,或伴既往明确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的患者,且年龄大于45岁,尤其是60岁以上患者,在急性腹痛的鉴别诊断时,应首先除外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动脉粥样硬化病等高危致死性腹痛,均应常规行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以及腹主动脉超声等检查。
鉴别:
(1)发作特点:腹痛型心肌梗死发生时表现为突然的上腹部疼痛,以往无类似病史,服用治疗胃痛的药物无任何疗效。
(2)伴随症状:腹痛型心肌梗死多伴有呼吸变化,主要表现为胸闷憋气,还常伴有冷汗、发慌、心律不齐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急腹症难以解释的。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型心肌梗死可发生呕吐,但很少有其他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而急腹症除伴有呕吐外,多伴有腹泻、胀气、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还经常伴有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4)临床检查:腹痛型心肌梗死虽然表现为腹痛,动态心电图监测通常可以有异常表现。动态心肌酶谱检测也可以发现指标异常升高。
体会:
1、临床医生必须读懂心电图,包括:心肌梗死心电图中导联与心梗发生部位关系,尤其是腹痛与下壁心肌梗死容易误诊,并作出动态心肌酶学监测,必要时关键请相关专科会诊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关键。早期得到冠脉再通(溶栓,PCI,冠脉搭桥术等),是减少发生心源性猝死关键。
2、作为住院医师:仔细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学会常见报告分析是关键;我们要深刻体会下面一段话:约50%疾病可以通过问病史得到初步诊断,约30%通过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约20%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初步诊断,可以看出详细询问病史重要性。
3、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吸烟史,肥胖等,是否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危险因素干预不容忽视。
4、由于最常见心肌梗塞表现症状是至少大于30分钟胸痛或胸部压榨感,而本例是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是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关键,所以要学会读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而且对心肌酶谱动态监测是关键。
5、专科会诊应该值加强,按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效果欠佳者,是否存在他科情况,一定早期作出决断,早期会诊是减少漏诊及误诊关键。
6、动态复查:临床医师不能以一次检查否定某种疾病可能。因为很多疾病发展演变,由于时间关系,未反应出病理演变,所以动态监测至关重要,本例病人转到消化内科后,就一直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发现患者心肌酶谱从正常向极度异常转化而确诊为腹痛型心肌梗塞。
总之,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腹痛时,医院检查,动态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本文作者:丁堃,副主任医师,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院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曾医院消化内科、中山大医院全国消化内科医师进修班、医院第五期ERCP班、医院第54期全国消化科主任学习班、医院第41期内镜微创技术培训班进修培训学习。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超声内镜(EU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组织胶注射及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支架置入术及消化道动力检测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丁堃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