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根据《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条例》和《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经陈嘉庚科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严格评审,并经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会审议批准,决定授予《实验发现五夸克态》等5个项目年度陈嘉庚科学奖,授予关启安等6人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名单如下:

获奖详情如下: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奖励科技成果,每个奖项每次评选1项获奖成果,奖励奖金万元人民币,同时获得金质奖章。年度共有5项目获奖。

数理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实验发现五夸克态

主要完成人介绍

高原宁

北京大学博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近年来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在强子谱研究上得到重要成果。年首次发现五夸克粒子,被评选为当年物理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年发现双粲重子,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获奖项目介绍

年,盖尔曼和茨威格提出夸克模型以解释强子结构,认为强子可以分为两类: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的介子,或由三个夸克组成的重子,质子和中子就是最常见的重子.夸克模型的提出者们同时也指出,可能存在有别于普通重子或介子的奇特强子,例如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但在其后的50年间没能得到实验证实.年,LHCb实验在底重子到粲夸克偶素、质子和奇异介子的衰变过程中,发现粲夸克偶素与质子的不变质量谱中存在明显的增强结构,通过达立兹图和全振幅分析,首次在实验上确认存在五夸克粒子.由于该衰变过程中包含大量奇异重子共振态的中间过程,这些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由这些共振态的复杂作用造成的.高原宁领导LHCb国际合作中国组采用达立兹图分析确认了结构是五夸克粒子的效应,并通过全振幅分析得到了五夸克粒子的质量和宽度.虽然量子色动力学是描述夸克间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但由于其在原子核尺度上表现出的非微扰性质,目前人类还不能从第一原理严格预言强子的性质,夸克如何组成强子依然是不解之谜.五夸克粒子的发现是对传统强子组成的重要突破,其内部结构有很多的可能性,如紧束缚的五夸克态、重子-介子分子态等,实验发现的五夸克粒子很可能是这些量子态的叠加.对五夸克粒子结构的研究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研究的前沿,为理解强相互作用的本质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化学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新型优势双氮氧配体和高效不对称催化

主要完成人介绍

冯小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研究。

获奖项目介绍

冯小明及其团队突破传统、原创性地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手性双氮氧配体和催化剂,被公认为一类优势手性配体和催化剂.该类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成功发现,打破了传统优势手性配体设计中的刚性骨架要求,证明刚性构象不是优势配体的必要条件,柔性构象配体同样具有优势,为新型优势配体和催化剂的精准设计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指导.该类配体和催化剂原料价廉易得,合成简便,可修饰性和可调性强,对水和空气不敏感,已成为商品化试剂,被Sigma-Aldrich公司以Feng(Feng即冯小明)为前缀命名,称作“冯氏”配体.同时,他们建立了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在温和条件下能够高效高选择性催化50多类不对称反应,其中包括10多类具有挑战性和以前无法实现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一些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核心路线.这些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在不对称催化领域起引领作用,为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剪接体的结构与分子机理研究

主要完成人介绍

施一公

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清医院院长。主要学术领域包括: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获奖项目介绍

报道了世界首个完整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三维结构,揭示了剪接体组分的组装原则及催化活性中心的分子结构.解析了酵母剪接体工作过程中全部8个基本关键状态及人源剪接体7个状态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完整地覆盖整个剪接通路中关键的催化步骤.从组装到被激活,从发生两步转酯反应到剪接体的解聚,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剪接体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结构信息,将我们对RNA剪接的分子机理的理解推向原子层面,为理解高等生物的RNA剪接过程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整个RNA剪接领域的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探索与剪接异常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和药物开发提供分子基础.

地球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主要完成人介绍

朱日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克拉通破坏以及全球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的成果。

获奖项目介绍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通常表现为缺乏明显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变形,因此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但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陆内造山,这些地质现象成为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朱日祥及其团队对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只是克拉通演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与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导致克拉通固有稳定性的破坏,改变了人们对古老克拉通“一成不变”的传统认识.确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发生在东部陆块,破坏峰期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仍保持稳定属性,中部陆块表现为部分被改造的特征.发现了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级驱动力,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脱水使上覆地幔发生熔融和非稳态流动,是导致克拉通破坏的主要途径.论证了洋-陆相互作用导致克拉通破坏与大陆增生是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这些发现和认知为陆内造山与成矿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板块构造及成矿理论.

技术科学奖

获奖项目名称

摩擦中微粒作用机制及超滑机理

主要完成人介绍

雒建斌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Friction主编,主要从事纳米摩擦学和纳米制造研究。在薄膜润滑、超滑等领域有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美国STLE(SocietyofTribologistsandLubricationEngineers)国际奖、中国摩擦学分会最高成就奖等。

获奖项目介绍

雒建斌与合作者发明了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提出了分子膜润滑的物理模型,建立了薄膜润滑理论;实现了液体中纳米颗粒运动状态和速度分布的测量,揭示了液体中纳米微粒的行为及其与固体表面间的作用机制;首次在蒸发水滴中直接观测到Marangoni流动,解决了百年来水滴蒸发过程是否存在Marangoni流动的悬案,提出新的Marangoni流动判据,并应用于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中,大幅度降低了晶圆表面残留颗粒数量,制备出超光滑表面晶圆(Ra0.05nm).率领团队开展了广受重视的国际前沿方向——超滑研究,发现了新的超滑体系,揭示出液体超滑机理,建立了基于摩擦诱导化学反应、流体动压效应、双电层效应和水合效应共同作用的超滑理论模型,将液体和固体的摩擦系数均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分别可达0.和0..超滑被认为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在制造、医疗、航空、航天、水下航行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解决人类高能耗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个人,每个奖项每次评选1名获奖人,奖励奖金为20万元人民币。年度共有6人获奖。

数理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关启安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从事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作为国内自主培养的青年学者,他与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给多复分析这一研究领域带来了全新认识,取得了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

相关成果简介

多复变中的强开性猜想和相关问题的解决

关启安与周向宇院士合作发展L2方法解决了具最优估计的L2延拓问题,建立了具最优估计的L2延拓定理,以及发现其与许多不同问题的联系并予以解决,打破了以往仅与一个问题有联系的局限;解决了法国科学院院士Demailly提出的、“被认为是相当不可及的”关于乘子理想层的强开性猜想,这是多复变与复几何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不少数学家在假定该猜想成立下得到一些重要结果;解决了Demailly与美国科学院院士Kollár提出的一个猜想及Jonsson-Musta?ǎ猜想等问题.

化学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陈兴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年加入北京大学,年晋升为长聘正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糖生物学。

相关成果简介

聚糖的化学标记和解析

聚糖是一类在生命过程中与核酸和蛋白质同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长期以来,因难以对其进行特异性标记和分析,聚糖生物功能的揭示一直进展缓慢.已有的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表明,糖基化的异常往往伴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疾病、癌症等重大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糖科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加深对相关人类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促进有效诊疗手段的开发.面对糖科学领域长久以来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化学新方法被寄予厚望,化学糖生物学成为了糖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陈兴课题组围绕“活体中聚糖的精确化学标记和功能解析”开展研究.以化学标记为主要研究方法,实现从离体到活细胞、再到活体的逐步推进,力求解决两个科学问题:动物活体中聚糖的精确化学标记和唾液酸化聚糖的生物功能解析.在化学生物学方法开发方面,以活体水平上的分析为重点,发展了一系列化学标记、成像和组学鉴定的方法,实现了聚糖的精准标记和解析.在功能研究方面,揭示了唾液酸化聚糖在细胞迁移、神经突触连接、肿瘤生长、心肌肥大等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

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王克剑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育种前沿技术的探索,实现了杂交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的研究方向。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NatBiotechnol和MolPlan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相关成果简介

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建立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

无融合生殖是一种植物通过克隆种子进行无性繁殖的生殖方式.在水稻等主要作物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实现杂种优势固定在农业领域长期被誉为“圣杯”.世界各国围绕无融合生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其发生机制的高度复杂性,一直未能取得突破.王克剑及其团队在深入解析水稻有性生殖分子机理和研发多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准编辑有性生殖过程多个涉及不同步骤的关键基因,成功获得了杂交水稻的克隆种子,实现了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为未来杂种优势固定作物的研发与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NatBiotechnol评论认为“这项种子克隆技术将显著降低作物的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地球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唐朝生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和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4),年获IAEG-RWP奖亚洲唯一提名.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金锤奖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首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相关成果简介

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工程性质灾变过程及应对措施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极端干旱气候事件频发,诱发了一系列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灾害,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给当前工程地质研究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大力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关系国计民生.唐朝生过去围绕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工程性质灾变过程及应对措施开展了系统研究,揭示了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水分蒸发-收缩-龟裂过程及其耦合作用关系;阐明了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内部热/水/力/变形/结构等多场参数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工程性质响应特征,构建了大气-土体相互作用理论模型;创建了土体龟裂研究方法体系,研发了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的纤维加筋、高分子材料固化和微生物成矿等土质改性抗旱新技术,开发了工程土体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及灾害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弥补了工程地质领域在极端干旱气象灾害方面的研究不足,对提升工程地质界应对极端干旱气候事件的决策能力、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成果已在多个重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涉及干旱气候-土体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农业、土壤、环境、生态等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研究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息技术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肖云峰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长江特聘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研究。近年来,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四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相关成果简介

微腔光信息器件新原理与应用

光学微腔将光子长时间局域在很小空间体积内,极大地增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纳微光子信息科学研究的重要体系之一.相关的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相干光源、芯片上光信息处理、超高灵敏传感和片上量子光学等.近年来,肖云峰与同事聚焦在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子器件新原理与新应用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主开发了片上微腔制备新技术,获得了具有超高品质因子的对称、非对称微芯圆环等新型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为高性能芯片光子器件与应用奠定了基础;针对微腔光信息器件在光耦合等方面的重要挑战,提出了混沌辅助光子动量转换新原理,突破相位匹配的限制,实现了超高品质因子回音壁模式的超宽谱耦合;发挥微腔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优势,提出微腔模式加宽、劈裂和耗散型相互作用等新机理,实现了纳米尺度单颗粒检测和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精确测量,为空气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参考.团队正在发展基于光学微腔的光频梳技术,其具有芯片集成、功耗低、精度高等优势,有望为时间标准、精细光谱、天文观测、生物成像和激光雷达等重大交叉领域提供新的片上光源.

技术科学奖获奖人

个人简介

孙明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大锻件与特殊钢先进制备技术研究。发明金属构筑成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相关成果简介

大锻件均质化构筑成形技术

大锻件是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锻件常采用百吨级铸锭制备,由于金属凝固过程的尺寸效应,大铸锭凝固速度极其缓慢,宏观偏析、缩孔疏松等冶金缺陷严重,影响大锻件质量,这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的支持下,孙明月及其团队近年来突破了大锻件“以大制大”的思路局限,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金属构筑成形思想.该技术以多块小尺寸均质化板坯作为基元,通过表面活化、真空封装、高温形变等手段,使构筑界面与基体完全一致,进而获得大锻件所需均质化母材,实现了“以小制大”的新型制造.研究成果已应用在水电重t合金钢主轴、核电φ15.6m不锈钢巨型环等关键部件上,实现了“人无我有”,对于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快速发展,保障重大装备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年,该研究成果入选“壮丽70年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关于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是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的,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平台运作的社会科技奖励。

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分别设立6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人,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两个奖项均突出强调做出“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鼓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截至目前,陈嘉庚科学奖共评出35项获奖成果(40位获奖科学家),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共评出26位青年科技人才。

新闻来源: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中国科学杂志社

原标题:《施一公等获万奖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yy/165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