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时常感到胸闷胸痛,医院拍片检查,结果显示心肌供血不足,冠状动脉血管有钙化斑块,管腔重度狭窄,是冠状动脉硬化。

血管钙化、血管斑块、血管堵塞这些词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并不罕见,却也都会引起恐慌。这几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正确认识血管钙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什么是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是在静动脉血管壁内出现钙盐沉积,导致血管内壁出现钙化斑块,导致血管的弹性降低,令血管硬度增加,这时血管就会变得很脆弱,所以容易出现血管破裂。这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血管损伤、慢性肾病和衰老等普遍存在的病理表现。

血管钙化不同于一般的斑块,一般的斑块是由脂质、坏死物等物质构成,钙化斑块不仅如此,还有磷酸钙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血管钙化所形成的斑块也是血管斑块的一种,由于其形成类似软骨骼样的物质,更容易造成血管堵塞。

02

血管钙化有哪些类型?

血管钙化多发生于大动脉和中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主要包含两种类型:

1、钙化发生于血管内膜,累及大血管和冠状动脉,常伴有血管内膜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

2、钙化发生于血管中膜。该类型在老年人、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等患者人群中常见。中膜钙化能够造成血管中层厚度增加、动脉僵硬、顺应性降低、脉压增大和心室肥厚,并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和供氧。

03

血管钙化危害大么?

血管钙化是一种病理现象,其危害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

医学研究证实,大剂量钙在体内迁移是导致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人体内多种钙化调节基质蛋白异常有关。

钙经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是随意的,当人体钙代谢发生紊乱,钙质游离至软骨部位沉积和钙化形成骨质增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骨刺,这就是“刻骨”的痛。

据研究统计,90%冠心病患者的动脉均存在钙化。血管钙化能够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最终导致心肌和动脉变厚、冠心病和左心室肥大,极易导致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风险,这就是“铭心”的痛。

04

血管钙化与补钙,分得清吗?

血管钙化研究的重大发现对传统补钙观念产生了冲击,补充进入人体的钙并不完全可控,沉积到错误部位是形成动脉血管钙化的基础,也是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原因,因此,只有减少钙的错误沉积才能真正达到控制血管钙化的目的。好在有研究显示,及时补充维生素K2能够明显影响血管钙化的进程,或为我们带来康复曙光。

维生素K2具有调节体内钙离子沉积的作用,维生素K2通过与体内特定蛋白的结合而将其激活,被激活的蛋白质产生了与游离钙离子的特殊结合力,将钙离子吸附到蛋白质上,并将其移送至骨骼部位沉积,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从而也切断了钙离子在其他部位的异常沉积和破坏作用。

05

生活中如何控制血管钙化?

很多人认为血管钙化是一个被动、退化且不可避免的过程,但研究表明,其实血管钙化是一个主动、可调节及可预防的过程。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合理膳食。饮食上建议要远三白(糖、盐和猪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和黑米)。

不要过量服用钙剂

正常食物中的钙含量基本可以满足人体需要,如果额外补充钙剂,一定要同服维生素D3和维生素K2,前者促进钙吸收,后者可以阻止新的动脉钙化形成。

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血管钙化患者大多同时伴有血管的脂肪和胆固醇沉积,沉积物可造成血管损伤,进而激发血管钙化过程。

定期进行血管钙化检查

特别是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定期检查对于防治血管钙化帮助很大,有时需要做一些深度的检查才能确定是否存在钙化。

猜你想看肠道决定全身健康!医生推荐“四舍五入法”保护肠道纳豆PK纳豆激酶,抗栓溶栓究竟靠谁?不想膝盖痛,看这篇就够了!益生菌:不是我不管用,而是你不会吃!维生素K2:为什么骨骼和血管健康少不了它?

图文来源:网络

责编:小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ys/124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