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 心肌囊肿诊断 >> 姚君弘手法医学不正则痛不正则病
姚君弘教授关于手法医学与整膜疗法的介绍:附一病例。
姚君弘不正则痛、不正则病——探求人体失衡的内在原因及机制
何为“膜”
一、“膜”是人体构造、运动的基础
“膜”指的是人体内的骨膜、筋膜、硬膜和结缔组织。结缔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由细胞、纤维和细胞外间质组成。细胞有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纤维主要有联系各组织和器官的作用。基质是略带胶粘性的液质,填充于细胞和纤维之间,为物质代谢交换的媒介。纤维和基质又合称“间质”,是结缔组织中最多的成分。结缔组织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创伤的愈合多通过它的增生而完成。结缔组织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如皮下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如腱)、脂肪组织等。胶原蛋白是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全身蛋白总量的1/3,相当于体重的6%,胶原蛋白是一类纤维状的蛋白质,它广泛分布于结缔组织中,但以皮肤、肌腱、韧带、巩膜、角膜、软骨、骨及胎盘含量最多。它具有容易成胶的特性。胶原纤维主要化学成分是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纤维的一种。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排列成束,纤维束常有分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组成。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既有韧性、又有弹性,既能使器官与组织抵抗外来牵引力,又能保持形态和位置相对固定的疏松结缔组织。
手法医学认为,导致人体出现各类疼痛或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体内的膜系统出现异常的状况。当人体的膜系统出现硬化、挛缩、固化时,就会导致人体内部相关脏腑的“变形”,造成人体内脏组织失柔、变硬,最终使人体出现异常的病症或痛证。
二、“膜”是身体的支柱
动物的身体由四大组织系统所构成,一是上皮组织(表皮,粘膜的上皮,胸膜,腹膜),主要位于体表体腔内侧,脏器的表面,空腔等覆盖的组织,构成的细胞有扁平,立方,圆柱状等。由单层、多层、多列、移动机能使临近的细胞相互紧密连接,分泌、吸收、覆盖、保护、感觉。二是结缔组织(骨组织,软骨组织狭义的结缔组织,液状组织),主要位于细胞间,形式由固体到液体多种,这些细胞间的物质具有多种组织学的特征。固体:骨组织,以及骨组织中含有液体部分;三是肌组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内脏肌);四是神经系统(中枢神经,末梢神经)。
人体膜系统的示意图粗的部分是骨骼关节部分,细的部分是结缔组织对全身骨骼内臓的牵拉、牵连作用,使人体形成一个整体。
三、膜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人体关节的运动机能是由肌肉、肌腱和韧带三大系统的协调机制共同完成的,人体关节的运动机能也是人体生命体征的具体体现。而以结缔组织为运动机能联系的重要组织器官,是联系人体的左右、内外,上下的基础。
什么是“膜”疗法
膜是针对人体构造的治疗系统,包括了与人体的支持系统相关的骨,软骨、筋膜、骨膜、韧带、肌腱等组织器官。其目的是解决与体内“变形”有关的疼痛病症的手法治疗法则,这个系统是目前临床医疗尚未解决的一个理论的盲点。其涉及的领域包括了肌,筋膜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等内容。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是基本上全新的课题,膜疗法采用的是远端寻找关联点的作法,力求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诊断和治疗。基本特点是,哪里痛不治哪里。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病例
病例:
男性57岁,私企
自述:
患者10年前罹患腰椎间盘突出,医院和诊所进行按摩治疗,疗效始终不稳定,经介绍来我处进行治疗,
检查:
患者左侧枕骨乳突有压痛,右侧蝶骨与顶骨缝合处有压痛与细小的结节状物有压痛。两侧肩胛骨不等高,右侧肩胛骨下缘内收。患者腰4、5椎棘突压痛明显,腰部不敢用力。左臀部至下肢串痛,足背与第3、4足趾部位有麻木和疼痛感,右侧足背与足四趾第二关节处有压痛。
治疗:
采用颅骨调整法,令脊柱内硬膜恢复柔韧性,也使得原本因头颅不正导致的腰椎压力失衡的状态得以恢复。于是进行了肩胛骨下角的平衡调整,臀部的不适立刻就消失了。然后又进行了足弓与趾尖韧带松解。治疗后患者自觉腰部疼痛消失了。患者治疗了两次,第三次来时说,腰椎间盘突出已经好了,但臀部的疼痛和下肢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共治疗了3次,几乎不治疗腰部,但他的腰突症状几乎全部好转了。然后叮嘱他回去一定要做些腰肌的适当锻炼。
这个病例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为什么腰突的患者没有治疗腰部,腰痛却消失了呢?为什么肩胛骨的调整会对腰突的患者消除疼痛有治疗效果呢?本人在国内治疗了几例腰突的患者几乎都没有在腰椎下施以手法,只要是在手法的治疗范围的以内寻找原因,施以的手法几乎全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其实我们的治疗除了技法以外,是有一个客观合理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即理性,客观,合理,关联性、互动性。
什么是手法医学
手法医学是哲学、科学和艺术的组合体,哲学,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可以说,哲学的手法医学,科学的手法医学和艺术的手法医学重点应该是哲学的手法医学,对手法医学的认知,因为她提示我们对手法医学的研究,应本着追求物质的本源和本质,这一规则进行有序的,有规律的进行。手法医学的文化本源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从命名看深度,二是从病因看内涵,三是从治疗看文化,四是从内容看体系。
(一)、从命名看深度
在手法医学中,有个特殊的现象就是为自己的体系命名,命名直接反应出该体系的建立者,自身的学养,对自身学科文化的定位和对自己的学说体系认知度。在这个问题上,欧美和亚洲(日、韩、印度)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欧美在建立了一个新的手法治疗体系以后,他们考虑的问题,直接反映出该疗法的特性,如美国的chiropractic疗法的命名,意为“手的技法”,而Osteopathic疗法则是指“骨骼的治疗”。可以说,美国的手法医学没有更多的文化装饰和语法修饰,而日本的手法医学和我国的手法医学却不是这样,大多在命名上煞费苦心,几乎是穷尽字典和脑汁,希望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命名,以显示自己高超的技法或学养。于是整体学,正体学,均整学,平衡学,过劳与冲击学,构造医学等名称,应运而生,其核心都是针对失衡和矫正失衡的平衡论而定的。但仔细思考,任何一个命名都没有完全揭示手法医学的核心价值,如强调平衡论时,我们看到的多是失衡,强调失衡时,我们又会思考矫正的目的,究竟是恢复平衡呢还是又制造了其它部位的失衡呢?患者病症或疼痛的临时性减轻或消失,究竟是矫正了失衡,还是在临时掩饰了这个部位的失衡呢,还是又制作了其它部位的失衡呢?所以,命名为平衡论或失衡论都似乎缺乏评估和判断的标准只是一个概念,这个现象说明我们也许是在自作文化。而并不是手法医学应有文化本源和本质。所以,命名是一种文化的精华和精粹。
(二)、从病因看内涵
手法医学是探求导致关节、肌肉失衡的病因的一门临床诊断方法而已,但对于失衡的判断并不一定体现在X光的影像之下的,而是一种推定结论,所以,在讲述自己所从事的治疗体系的病因时,可以从其所论述的内容中,衡量该体系的内涵所在。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拉开些,不要陷入到一个点或一个区域里,并将病因扩大到病机的层面进行探讨。
(三)、从治疗看文化
在手法的治疗方面,我觉得应该和大家有些沟通和交流,手法医学的核心是各自不同的治疗手段,和各自不同的矫正治疗方法。在如何治疗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医生永远是主导者,主体者,支配者。这个治疗理念是忽视了对患者一方的意识和能量的使用,将所有的责任都放到医生自己的身上,我们会觉得治疗的过程很辛苦,很疲劳很胆战心惊,因为我们按照常规治疗时,有时疗效会很好,但有时却是另一个结果。于是我们把丰富自己的技法和手法视为不断提高自己技艺的必然手段,学习,学习在学习。这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过,但最后带来的可能依然是茫然和盲目。所以,我在十七年的临床治疗中,尝试着使用借用患者的力,借用患者肢体的自重力和肌肉,韧带的弹性,采用顺势力学,对抗力学,反力学等方法,采用的是手法基本是依照脊柱的轴心螺旋式运动规律,根据肢体关节的运动相态,根据肌肉具有的螺旋式趋向、方向性,匀速等距的运动规律和肌肉在相态,采用同节律,同向性的原则,进行治疗,这种治疗的最大特点是无痛,无明显不适,但却可以治疗与肌肉失衡相关的关节疼痛或肌肉疼痛症。还有就是整肤疗法,是由日本人发明的,主要采用针对皮肤进行治疗的方法,该疗法可以治疗包括脑中风后遗症,癌症术后康复,急性腰扭伤,脑瘫儿童的四肢僵硬等多种病症。可以说,手法治疗学从表面来看,是一个方法,但实际内涵丰富,反映的是一门文化体系的思维精神和宇宙观。
(四)、从内容看体系
手法医学是一门以手法为治疗手段的临床医学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文化独成一体。无论是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都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多年来,我国的手法医学理论体系大多采用的是技法化,基础理论研究更是存在着学问深度不够,体系不完善,治疗粗糟,治疗机制不详,大家各自为政,自以为是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我们应该认真仔细的研究我们自己熟知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并且要从体系和文化的高度研究学问。
人体的自然属性是手法医学研究的基础
什么是人体,手法要思考的人体并不是解剖学、生理学意义的人体,也不是简单的生物力学结构下的以能量守恒、动量定律、质量守恒三定律加以描写物性的本构方程。而是一门研究“生体力学”的哲学、文化、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那么生物力学和生体力学之间主要差异是什么呢?生物力学的研究要同时从力学和组织学、生理学、医学等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即将宏观力学性质和微观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而生体力学除了涵盖生物力学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了研究人体的意识、思维、行为与疾病的关系。它研究的不仅是一个活着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自主运动,行为意识的人体。于是医学研究的人体就应该具有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唯物主义意义的,以形态学,物理学为基础的人体,以及唯心的,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意识为基础的人体。从某种意义说,西医更多的是针对前者,即形态意义的人体的疾病进行治疗的临床医学体系,而中医则更加偏重于后者,中医理论中的“三才”的精、气、神;五志的神、魂、魄、意、志,是一种文化的感悟,是无法用形态学或物理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的,如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通过生化检查查出气血不足,或气虚、阴虚、脾阳虚等患者的异常指数,但它却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参数。这就是国外将中医称之为神秘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看不到、摸不到的,但却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现象或表现,我们将这个内容,称为科学形态学之上的“唯心感悟的”“形而上学”的哲学与文化体系。既然人体存在着在不同文化感悟下的两个自然属性,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的医学体系。那么手法医学的文化属性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留给大家一个共同思考的空间,因为这个问题也是目前国际手法医学谈论和讨论的一个课题。我们知道,手法医学就是用手法治疗与关节、肌肉组织相关的失衡为主的疼痛和病症的临床体系,我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理论研究认为,手法医学具有涵盖这两个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形态学的部分,包括了骨骼、关节、肌肉、筋膜和皮肤系统,可以说,从体内到体表,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其中每个部位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具有独立的病因学、诊断学和矫正治疗学的意义。其中骨骼关节是核心,因为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轮廓,关节维系着肢体的正常运动,肌肉支配着关节,皮肤保护着机体,皮肤的呼吸功能调节着体温防止体内出现郁积的“热”。
手法医学形而上的内容,我认为应该是“郁热”的病因学和治疗学部分。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是使用“筋柔骨正气血通”作为手法医学治疗的机制,将肌肉挛结,关节失衡导致的气血郁结作为疼痛或病症的主要原因。从表面看是对的,但我们知道,如以气血论病机的话,在气血论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气虚,阳虚,阴虚和血虚等内容,如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截取下气血郁滞这一个部分,势必有以偏概全之嫌。而气血不足的内容,并不符合手法的治疗机制,我们无法判断哪些手法可以补气,哪些手法可以滋阴,哪些手法具有养血的机制,于是,我认为,应选用更贴近手法治疗属性的文化内容作为手法医学研究的重点,而不是人与亦云的使用已有的模式化内容和模式化思维。
在手法医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疗效的标准,就是用远红外线拍摄患者体表的照片,从患者体表体温的变化判断治疗的有效性。于是热能的平衡与非平衡性的指数,就成为评估手法医学治疗疗效的主要参数,也成为手法医学在形态学之上的“形而上”主要理论体系。因为“热”的运行、平衡、失衡,热的郁结,与中医的气血论,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同属于“形而上”的文化体系。日本“整肤疗法”协会的关口胜夫先生认为,人体的温度包括了机械热、运动热和精神热三类。机械热是进食时所产生的热能;运动热是在活动、运动时产生的热能;精神热是人在紧张、焦虑、不安时产生的热能。人体散热的方式是通过大小便排泄、汗液、呼吸,以及皮肤的“呼吸”等方式进行的。当体内“郁热”或排热不畅时,体内会出现“结块”类病症,如肠息肉,脂肪肝、肝硬化,脑瘤,关节囊肿,肾、膀胱胆囊结石,甚至引发癌症。这说明体内的“郁热”具有临床治疗学的意义和功效,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体系。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讲的就是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实际上中医也强调对“形”的认知,如《灵枢·经脉》中的:“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四气乃行。”但中医的“形”与现代医学概念的形态学,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医在强调“阳气”的重要性时,也对“热”的郁结所带来的病症有了很系统的研究,在中医的治疗体系中,占有很大篇幅的内容就是清热解毒的治疗机制,并将与“热”相关的病因,命名为“毒”如热毒,火毒、湿毒、郁毒、温毒、疫毒、疠毒等。可见,将“热”作为疾病的病因,国内外医学界是有共识的。
但手法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治疗体系,所强调“热”是非平衡生体力学理论,这个体系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突出了人体热能具有非平衡的自然属性,二是突出了非平衡热能与疾病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是提出了生体力学在“郁热”的病因学与排热的矫正手法治疗中的作用。所以,非平衡生体力学理论符合手法矫正的治姚君弘长期课程咨询培训联系负责人于朝雄:(治疗白癜风方法早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zz/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