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 心肌囊肿诊断 >> Stroke丨心房颤动患者颅外出血后缺血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人员使用加利福尼亚州住院患者数据库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包括年至医院的入院情况。暴露变量为住院时诊断为ECH,且既往诊断为AF。结果变量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后续住院治疗。研究人员排除了ECH诊断前或诊断时患有卒中的患者,使用针对相关人口统计学和合并症调整的Cox回归模型计算了随访期间和间隔6个月的缺血性卒中调整后的危险比。在亚组分析中,受试者按初次ECH诊断、ECH严重程度/类型、年龄、CHA?DS?-VASc评分或是否有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癌症进行分层。最终发现,例房颤患者(平均年龄75岁,49%的女性)没有卒中病史。其中,98,例(13%)有ECH相关住院治疗,22,例(3%)患者在研究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与无ECH的患者相比,有ECH的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出约15%(整体调整危险比,1.15[95%CI1.11-1.19])。在indexECH发生后至少18个月内,风险似乎仍在上升。在亚组分析中,初次入院诊断为ECH、严重ECH、胃肠道型ECH、伴有胃肠道或泌尿生殖系癌症、年龄≥60岁的受试者风险最高。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因ECH住院的AF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可能略有增高。应特别考虑抗凝治疗的益处和风险与使用非抗凝替代治疗(如左心耳封堵术)之间的最佳平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