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萍 薛富善 杨桂珍 刘亚洋 李慧娴 廖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麻醉科;2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0(02):98-.

DOI:10./cma.j.issn.-..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9)

ORIGINALARTICLES

本研究拟评价微小RNA(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相关XBP1s[内质网应激后,X-box结合蛋白-1(XBP1)剪接后翻译成具有转录调节活性的XBP1]在IPC对心肌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心肌细胞培养

本实验选取出生1~2dSPF级大鼠,采用75%乙醇皮肤消毒后,开胸剪下心脏,剔除心包、心房和大血管等,去除残血,将心肌剪成约1mm3的碎块,采用0.%不含乙二胺四乙酸的胰酶复合0.1%Ⅰ型胶原酶混合多次消化,目筛网过滤获取乳鼠心肌细胞,差速贴壁70min并结合5-BrdU化学抑制法提纯心肌细胞,培养细胞隔天换液。原代心肌细胞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培养基培养。

1.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的制备

参照文献介绍的方法,并加以改进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心肌细胞培养72h后,替换不含血清的低糖培养基,并置于厌氧培养袋中(内含厌氧产气袋和氧含量指示条),充入纯氮气2min,迅速密封厌氧袋,构建缺氧环境(O2%1%)。缺氧3h后,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培养基,置于37℃、95%空气-5%CO2无菌培养箱中继续培养6h。

1.3 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将心肌细胞培养72h后,替换不含血清的低糖培养基,并置于厌氧培养袋中(内含厌氧产气袋和氧含量指示条),充入纯氮气2min,迅速密封厌氧袋,构建缺氧环境(O2%1%)。缺氧30min后,更换为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培养基,置于37℃、95%空气-5%CO2无菌培养箱中继续培养30min。

1.4 实验分组

选取接种24h生长状态较好的心肌细胞,随机分成3组(每组72个培养孔):对照组(Sham组)、缺氧/复氧组(AR组)和缺氧预处理组(PAR组)。Sham组心肌细胞正常培养;AR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h/复氧6h处理;PAR组心肌细胞在进行缺氧3h/复氧6h处理前实施单循环的缺氧预处理,即缺氧30min/复氧30min。各组细胞分别处理后(即复氧6h后)进行检测。

1.5 检测项目

1.5.1 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的检测

采用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内LDH的活性,具体步骤参照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试剂盒说明书。每组取6个培养孔(重复3次),同时设定空白对照孔,使用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于波长nm处测定培养液、心肌细胞以及空白对照孔的光密度(D)值,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心肌细胞LDH漏出率,LDH漏出率=(培养液上清D值-对照孔D值)/(培养液上清D值-对照孔D值+心肌细胞D值-对照孔D值)×%。

1.5.2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采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和存活率,具体操作步骤参照检测说明书。每组取6个培养孔(重复3次),相应处理后,使用0.25%胰蛋白酶收集心肌细胞,计数并离心5min,弃上清液,用1×AnnexinBindingbuffer重悬细胞,调整细胞密度约为1×个/ml。取1ml细胞悬液,加入AnnexinV50μl,避光室温孵育15min。上机检测前,加入PI工作液1μl。采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选用Summit5.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流式细胞仪的散点图上,左下象限显示为正常活细胞,右下象限表示早期凋亡细胞,右上象限表示晚期凋亡细胞,左上象限表示非特异性损伤。

1.5.3 miRNA-30c-2-3p和XBP1mRNA检测

采用miRNAVanaTMmiRNAIsolationKit试剂盒提取包含miRNA的总RNA,采用TaqManRmiRNATranscription进行mi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所需miRNA-30c-2-3p引物及内参基因U6引物购自于美国LifeTechnologies公司,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每组取6个培养孔,重复3次。采用Trizol试剂盒提取血清总RNA,使用分光光度计测总RNA浓度,将提取的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引物序列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并合成,XBP1的上游引物为GAGAGGGAAATCGTGCGTGAC,下游引物为CATCTGCTGGAAGGTGGACA;内参β-actin上游引物为CTGAGTCCGCAGCAGGTG,下游引物为GACAGGGTCCAACTTGTCCA。

20μl反应体系包括总RNA样本和DEPC水11μl、Olig(dT)1μl、5×逆转录缓冲液5μl、dNTP1μl、M-MLV1μl、DEPC水2μl。反应条件为42℃60min,70℃15min。合成的cDNA于-20℃保存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反应体系20μl包括cDNA2μl,上游引物、下游引物各0.6μl,DEPC水6.8μl,SYBRGreenMasterMix10μl;扩增条件为95℃预变性,95℃变性15s,60℃复性30s,72℃延伸45s,共40个循环。在real-timePCR仪上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软件自动记录荧光曲线并计算出Ct值。以β-actin作为内参,每份样本的XBP1基因和β-actin基因均重复2孔。

1.5.4 XBP1s和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的检测

各组处理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每组取6个培养孔,重复3次。抽提心肌细胞总蛋白,-80℃保存待集中检测。采用BCA法检测各样品蛋白含量。各组取蛋白样品μg进行SDS-PAGE(10%分离胶,5%浓缩胶),将电泳后分离的蛋白质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封闭、洗脱后分别加入稀释的一抗[anti-XBP1s稀释度1∶0,anti-BiP(BiP抗体)稀释度1∶0,anti-βactin(β-actin抗体)稀释度1∶0,CellSignaling公司,美国],4℃孵育,摇床过夜。洗膜后加入1∶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标记二抗,室温孵育1h。显色曝光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暗室胶片曝光,曝光及显影、定影时间视蛋白条带的深浅而定。将获得的胶片用扫描仪扫描并保存为.TIF文件,采用QuantityOne分析软件获取图片上目标特异条带灰度值后进行分析。

1.5.5 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

具体操作由广州辉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采用psiCHECKTM-2质粒作为载体,分别构建psiCHECKTM-2-XBP1-3′UTR野生型和突变型报告基因载体,将miRNA-30c-2-3pmimics、阴性对照mimics分别与两个载体共转染H9c2大鼠胚胎心肌细胞,最终根据荧光素信号的强弱判断miRAN-30c-2-3p是否能抑制XBP1的表达,即明确XBP1是miRAN-30c-2-3p的靶基因。

2 结 果

与Sham组比较,AR组和PAR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升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降低,凋亡细胞比例升高(P0.05),心肌细胞miRNA-30c-2-3p、XBP1mRNA和XBP1s、BiP表达上调(P0.05)。与AR组比较,PAR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降低,正常心肌细胞百分比升高,凋亡细胞百分比降低,miRNA-30c-2-3p表达下调,XBP1mRNA和XBP1s、BiP表达升高(P0.05,表1~表3)。

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结果显示,与转染了NCmimics的Sham组比较,转染miRNA-30c-2-3pmimics后,携带有XBP1突变型报告基因载体组荧光素酶信号强度没有明显变化,而携带XBP1野生型报告基因载体组的荧光素酶信号强度发生明显降低,表明XBP1基因是miRNA-30c-2-3p的靶基因。

3 讨 论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各组LDH漏出率明显增高,说明缺氧对心肌细胞造成了损伤。当进行缺氧30min/复氧30min的预处理后再进行3h缺氧/6h复氧处理(PAR组)时,与AR组比较,LDH漏出率降低约10%,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证明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产生了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缺氧预处理模型构建成功。与AR组比较,PAR组miRNA-30c-2-3p心肌表达明显降低,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提示miRNA-30c-2-3p减少可能是缺氧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本实验检测了缺氧预处理和缺氧/复氧损伤中miRNA-30c-2-3p、XBP1及XBP1s的表达,结果表明在缺氧/复氧损伤中,三者表达均明显增加,而在缺氧预处理过程中,miRNA-30c-2-3p表达减少,XBP1和XBP1s表达增加;从而可推测三者均参与了缺氧/复氧损伤和缺氧预处理过程,miRNA-30c-2-3p对XBP1的调控在缺氧预处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结果证实XBP1基因是miRNA-30c-2-3p的靶基因,再次验证两者存在的靶向调控关系。

3组中BiP表达趋势与XBP1一致,由于实验缺乏反向验证,我们只能推测BiP可能是XBP1的下游因子之一,尚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zl/125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