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

「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影像医学操作常规》,是一本从放射科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的实用好书!列举了X线、CT、MRI那些基本设备操作及摆位规范等。

第三章MRI检查

第十三节纵隔、肺、胸膜MRI检查

1.鉴别肿瘤的来源;

2.纵隔增宽及肺门增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含脂肪的肿瘤、囊肿性病变的识别;

3.血管生理性变异、动脉硬化、扭曲所致的“肿块”,以及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的诊断;

4.肺部肿瘤侵犯肺门及纵隔,特别是对肺癌分期的评估;

5.肺内较大肿块内的血管结构、脂肪成份及血供的显示;

6.鉴别胸腔积液的性质。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包绕式矩形体部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心电门控导联安装于患者左胸前,方法同心脏MRI技术。也可用周围门控代替。将包绕式线圈置于患者背后,长轴与患者胸部C~C轴垂直,中心对准胸骨中点。呼吸补偿感应器置于患者上腹部。先在病人背部安装心电门控装置,使用体部线圈。

3.扫描方位:以横断位与冠状位作常规方位,必要时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采用SE序列,T1,T2加权,层厚10毫米,尽可能减少间距。

采集矩阵:矩阵为×或×

重建矩阵:×(~)

FOV:~mm

NSA:1~4次

THK/Gap:8~10mm/(10~20)%

门控方式:心电或周围门控或HB

TR=20~30ms、TE=70~90ms(T2WI)

TD=Shortest

1.病人呼吸不稳可采用FLASH序列或加呼吸门控。

2.一般不需增强造影,在少数情况下如鉴别血管性疾病才采取GD-DTPA增强。

3.线圈两端向胸前包绕至胸骨处,若两端重叠太多,可在前胸壁加棉垫使重叠不超过8cm。

4.气管、支气管冠状扫描:取主支气管平面的横断位图像作第一定位像。取正中矢状面作第二定位像。设定层厚、层面间距及扫描层数,使扫描范围达到所需范围。相位编码方向取LR向。

第十四节心脏、大血管MRI检查

1.后天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瓣膜病变、心包病变、心脏肿瘤。

2.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和房室间隔异常、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

右室双出口、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单心室、三尖瓣异常、肺静脉畸形引流、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复合性先天性心脏病、马凡氏综合征、腔静脉畸形、腔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阻塞。

同基本常规。

1.检查前准备。

2.线圈选择:常规为体线圈,也可选用包裹式心脏表面线圈及相控阵线圈。

3.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或根据心电图情况左(右)侧身体抬高约30°角(使室间隔呈水平方向),中心置在两乳头连线处,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安放好心电门控电极,一般不使用呼吸门控。

4.扫描方位:

心脏扫描方位众多,一般以冠状方位定位先行横轴位扫描,再以横轴像设置冠、矢状位及任意角度的斜位扫描,有时还需做双斜位(视病人情况,身体右侧抬高15°~30°角,向头侧倾斜15°角左右)扫描。

多种特殊扫描方位简介如下:

平行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显示左、右房室、二尖瓣及左室流出道。能准确测量心功能(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射血分数),测量左心室长轴和短轴,可与左室造影相对照。

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显示4个心腔,它能很好地观察房间隔、室间隔、二尖瓣与三尖瓣口、左心室前壁、侧壁以及心尖与心底部心肌。此外能较好观察左右心室流出道、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

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短轴像:显示左右心室或左右心房,能很好地观察房室间隔、前壁、侧壁、下壁、后壁心肌、右室流出道等。这一扫描体位也是显示主动脉升、弓、降部及其分支的最佳体位。

四腔位设定:显示左右房室瓣及心肌、心腔。

左室流出道位:通过左心尖、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主要显示主动脉瓣及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扫描层面通过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干。显示肺动脉瓣及流出道。

左室两腔位:通过左心尖与二尖瓣中心。主要显示二尖瓣及左侧房室。

右室两腔位:通过右心室与三尖瓣。主要用于显示三尖瓣及右侧房室。

主动脉弓位:通过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主要用于显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

5.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GRE等

采集模式:MS(多层)、2D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

NSA(信号平均次数):2~4次

THK/Gap(层厚/间距):5~10mm/(10~50)%

常规使用的扫描参数:

Tl加权TR=1R~R间期/TEl5,2~4次收集信号。

T2加权TR=lR~R间期/TEl5/90°,2次收集信号。

FISP序列TR=lR~R间期/TEl2/FI50°,收集信号2次。

ECGtrigger=Yes

TR:在多时相序列中为一个时相间隔时间(HP!)。在单时相扫描序列为1个或数个R~R

间期。

TE:<30ms(SE)、<15ms(GRE)

Flip:90°(SE)、20~40°(GRET2WI)

TD(延迟时间):可选择shortest或设定小于一个RR间期的特定时间,TD延长则用于数

据采集的时间相应减少。使用预饱和脉冲时最短TD值会相应增加。

门控不应期(Notriggerperiod):其值的选择决定于TR,且受心律的影响,如TR为2(R~R间期),则门控不应期可选(0.7~0.9)×2=l.4~l.8,若心律整齐可选1.8,反之则选l.4甚至更小。门控不应期减去TD即为可用于数据采集的时间。

6.MRI增强扫描:一般不用。

1.心脏、大血管扫描以T1加权为主,根据需要做梯度回波脉冲序列扫描,多采用FISP。

FISP序列也常用于多相位动态扫描(固定在一个层面,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做19次不同相位的动态扫描),还可做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像,平行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像及心脏短轴像Tl加权。

2.心肌厚度测量应以垂直于室间隔的长轴位、短轴位及平行于室间隔的长轴位为准,心功能测量也多用三者。

3.儿童需在扫描前肌注安定或口服水合氯醛,以取得病人配合。

4.心脏肿瘤与心旁、纵隔肿块的鉴别诊断作T2加权十分必要。鉴别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病变,除了做横轴、矢、冠状方位Tl加权外,至少要选择一个方位做SE序列T2加权或FISP准T2加权。

第十五节乳房MRI检查

1.乳房肿块的鉴别,尤其是囊肿性病变。

2.了解乳腺病变的范围、对深层组织的侵犯程度及病变周围的解剖关系。

同基本常规。

1.线圈选择:选用双侧乳腺专用环形线圈,也可选用单侧环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胸部支撑垫置于床面中央,支撑垫中间矩形深槽长轴与床面长轴垂直。将乳腺线圈的方位与支撑垫深槽方位一致。头先进俯卧位姿势,双侧乳房悬空于支撑垫槽及线圈内。定位灯纵轴线对准患者背部中线,横轴线对准双乳头连线。

3.扫描方位:以横断方位为常规方位,必要时可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GRE、STIR、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

重建矩阵:×

FOV:~mm(双侧)

NSA:2~4次

THK/Gap:4~6mm(10~20)%

TR/TE:~ms/20~25ms(SETlWI)

~ms/20~90ms(SET2WI)

TR/TE/ETL:~0ms/~/8~16(TSET2WI)

TR/TE/TI/ETL:~0ms/20~30ms/ms/4~10(TIR)

TR/TE/Flip:30ms/10ms/80~90(GRETlWI)

1.在患者胸背部装置呼吸补偿感应器。调整体位尽可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2.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乳腺癌最有价值。用梯度回波快速扫描技术做增强前扫描,再于注射造影剂后l分钟/2分钟内作梯度回波快速动态扫描(T1加权)。将动态增强图像与增强前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增强过程。使用脂肪抑制技术,效果更好。

颅脑、头颈部、五官的MRI检查操作要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lku.com//mjccby/13187.html
------分隔线----------------------------